187GWh电池产能落地法国,上下游材料需求井喷在即。
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全球性的转型中,中国锂电产业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起点锂电 ID: weixin-lddsj 作者:焦亚)
今年5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三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锂电产业成为两国企业战略携手的热门领域。目前法国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汽车领域,正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来鼓励外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赴法投资,以推动法国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发展。
法国市场的需要与国内锂电产业的出海相互契合,毫无意外,法国成为锂电企业布局欧非的重要战场之一。
据观察,车企端除了宝马、大众、奥迪等海外品牌外,国内神龙、岚图、比亚迪、小米、蔚来、零跑、哪吒等已计划进入法国市场。截至今年上半年,法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基本实现了25%的渗透率。配套端,除了法国扶持的本土电池企业,国内也有多家企业进行布局,法国动力电池产能释放在即。
187GWh电池产能落地法国
法国现在的动力电池产能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土电池企业,另一个是吸引外国企业入法建厂。
比如法国第一家电动汽车电池厂ACC,由道达尔能源、Stellantis和奔驰合资组建,其位于法国杜夫林的工厂已在去年12月正式投产,初始生产线产能超过13GWh,后续产能可扩展至40GWh。
Verkor也是法国的电池初创公司,在敦刻尔克建造了一个超级工厂,2023年上半年已经启动建设,预计在2025年启用,初始阶段的产能达到每年16GWh,后期产能可扩大至50GWh。
Blue Solutions则是法国老牌固态电池企业,计划在法国Grand Est的阿尔萨斯地区投建一座新一代电动汽车电池的超级固态电池工厂,该工厂预计在2030年正式投产,年产能可达25GWh。
以上三家电池公司为法国本土电池企业,规划产能达到115GWh,另外还有两家中国电池企业。
一家是远景动力,已经在法国投资建设了一家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位于杜埃,是远景动力在欧洲的新建工厂之一,但却是法国首个电池超级工厂,已完成封顶,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将计划于2025年投产。
2021年6月,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下,远景动力与法国雷诺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约定五年内将向雷诺提供40GWh至120GWh动力电池产品。远景动力同时宣布,将在杜埃建设法国第一家数字化、绿色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2030年将实现年产能24GWh、并具备实现40GWh的扩容潜力。
另一家是中国台湾的辉能科技,项目目前已获得法国政府的拨款,有望在今年年底或2025年初开工建设,并于2027年开始投产。
2023年5月13日,辉能科技宣布,将在法国敦刻尔克市新建一座固态电池超级工厂,总投资52亿欧元(约合412.47亿元),产能规划48GWh,初期产能可能在2至4GWh。
综合来看,法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达到187GWh,并有能力进行扩容。其中包括固态电池73GWh,锂电池114GWh。
材料需求井喷在即
据公开资料显示,生产1GWh锂电池所需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平均分别是2300吨、1300吨、800吨以及1800万平方米。以此计算对应114GWh产能,则需要26万吨正极材料,14.8万吨负极材料,9万吨电解液,以及20.5亿平方米隔膜。叠加固态电池产能需求,上游材料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
但法国市场本土锂电材料企业较少,大部分依赖进口,给中国企业传递了赴法建设材料厂的积极信号。
起点锂电注意到,目前已经有多家龙头级别锂电材料企业在法国规划了产能。
早在2023年5月,厦钨新能下属全资子公司欧洲厦钨新能,已分别与法国Orano集团下属公司Orano CAM和Orano PCAM就在法国共同出资,设立电池正极材料合资公司和前驱体合资公司事项签署了合资协议。协议所涉及项目总投资约15亿欧元,拟分批建设年产8万吨正极材料、8万吨前驱体和2万吨回收产能。
8月2日,厦钨新能与法国Orano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启动了年产4万吨正极材料前驱体的项目建设。该前驱体项目正是去年总体项目的其中一部分。
此外,长远锂科也在2023年9月,与法国石油研究院集团的一家公司Axens达成合作,将在法国地区部署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工厂,拟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
整体来看,在法国建厂,可弥补本地市场的锂电产业的空白,进行本土化生产的同时,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并且可以以此辐射欧洲其他市场,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打造海外业绩增长曲线。
实际上,在车企和电池企业的引导下,锂电产业链早就开始了出海潮。贝特瑞、杉杉股份、常州锂源、湖南裕能、恩捷股份、新宙邦、容百科技、天赐材料等企业均在海外布局产能,辐射地包括北美、欧非、东南亚等地区。
长期来看,中国锂电产业供应能力、研发实力将持续领先全球,并且随着中国锂电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渗透”,或将打破电车成本掣肘,改善欧洲新能源转型放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