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池价格上调 触发电动汽车涨价潮

发布时间:2023-10-23 17:39:01 阅读:343

动力锂电池涨价全面向终端蔓延,新能源汽车第三轮涨价潮凶猛来袭。


三月中旬来,车企集体宣布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涨幅少则3000元,多则3万元,且涨价幅度、执行速度前所未有。仅过去一周内,包括小鹏、几何、零跑、威马、长城欧拉、广汽等车企接连公布涨价通知,涨幅最高达3.26万元。


如TSLA仅三月已经持续3次提价,分别在三月十日、十五日、十七日对旗下全系国产车型上调价格,累计涨幅达到1.4-3万元;而这还不包括其去年底已经宣布的1-2万元涨价幅度。小鹏汽车亦启动2022第二次涨价,三月二十一日旗下在售车型价格上调1.01-3.26万元,涨幅看齐TSLA。


比亚迪更在涨价通告公布仅十分钟后生效,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车型整体调价3000-6000元,DMi系列普遍上涨3000元,EV车型涨幅则为6000元。

事实上,这也是继2021年底第一轮、2022年第二轮以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第三轮规模涨价。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已有包括TSLA、比亚迪、小鹏汽车、广汽、上汽、大众、威马、几何、欧拉等超20家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近70款新能源车型,覆盖多款热门车型。


这一轮新能源汽车涨价凶猛来袭的直接驱动因素是,动力锂电池价格上涨已经最终传导落地到整车端。


电池公司2021年已经硬扛及消化了大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2022年原材料紧缺及价格涨势不但没有抑制,反而愈演愈烈,电池公司成本压力巨大,向下传导至终端也是无奈之举。


理想汽车CEO理想汽车微博称,本轮新能源汽车涨价重要是因为电池成本上涨幅度非常离谱,陆续还会有更多车企宣布涨价。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谈妥的,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

目前来看,电池涨价潮已经从数码、小动力向动力、储能,二三线公司向头部公司全面推进,并向终端市场全面传递。


一个明显的转变是,和上一轮动力锂电池涨价车企接受度不高,通过账期、绑定合作、金融合作等其他形式缓解电池公司不同,这一轮动力锂电池涨价可谓"全盘接受"。


"车企不接受不行,不涨价就买不到动力锂电池。"有电池公司坦言不涨电池公司活不下去,但电池价格后续价格,重要看碳酸锂涨不涨。部分电池公司有关散单直接按周报价。


多位动力锂电池公司高层向高工锂电表示,动力锂电池价格普遍上涨15%以上,部分客户涨幅达到20%-30%。


"原材料成本跳涨太快,不涨活不下去了。涨价只是将电池端消化不了的材料成本传导下去,实属无奈。"一位电池公司负责人表示,2022年动力锂电池成本较去年涨幅至少超5成,囤货早就用尽了,原材料价格还在上涨,兼顾产量扩张资金,电池公司压力巨大。


即便是规模大、议价能力强的头部电池公司,其长单锁价、原材料锁定能力优势也无法匹配原材料涨价速度。


有媒体爆料CATL动力锂电池已涨价两次,采购成本上涨两万元。CATL公开回应,"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相应动态调整了部分电池产品的价格。"


实际上,2021年以来四大主材、镍/钴/锂/铜/铝、氢氧化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PVDF、VC等价格集体上扬,部分辅材较2022年已经上涨数倍,呈"跳涨"模式。


以碳酸锂为例,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于2022年元旦站上30万元/吨之后开启跳涨模式,二月中旬冲上40万元/吨,并在三月初突破50万元/吨大关,较年初上涨近7成。


碳酸锂价格的逐步"失控"已经引发了政策层面的关注。工信部明确表示将打击锂、镍等资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部分锂盐公司进行了约谈,内容重要是促进价格的合理平稳运行,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


三月以来,以碳酸锂为主导的锂盐紧缺性较年初明显缓解,随着锂盐厂商复产复工、新增产量逐步释放,政策层面管控,碳酸锂价格有望高位盘整后小幅回落。


GGII判断是,原材料涨价属于周期性行为,当前车价普遍上调也是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体现。这一轮涨价更多的是,对上一轮动力锂电池价格传导的补涨,后续依然会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加入涨价队列。


价格上涨短时间可能损伤消费者购买热情,但通过各方努力,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必将解决,动力锂电池价格将回归理性,预计对2022年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的整体影响不会太大。


GGII提醒,这波重要原材料价格暴涨,仍属于非理性涨价,必须引起电池公司和材料公司警惕。对电池公司而言,需进一步强化核心原材料把控及关键原材料维稳保供;对上游材料而言,因锂镍等有色金属已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化,要求公司有底线思维,自觉培养风险防控忧患意识,主动储备防范风险的应对预案。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