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信部近日公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锂电池行业有望进一步规范标准,行业龙头也将受益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在未来高速成长的市场中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而产业链上市公司半年报也显示,三成公司上半年实现了超过50%的业绩上升。
锂电产业链公司迎来"好日子"
上证报记者对30多家锂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半年报进行梳理后发现,有七成以上的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有所上升,有三分之一涉锂电池业务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上升超过50%。业内人士预测,今年下半年新能源电池产量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得益于锂电业务的放量,成飞集成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35亿元,同比上升134.73%,净利润实现2561.82万元,同比上升1156.42%;其中,公司锂电池、电源系统及配套产品收入超过4亿元,同比上升268.51%;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上升3.26个百分点。成飞集成认为,业绩的爆发重要系国家陆续出台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场需求新增,公司锂电池订单呈爆发式上升,产销量提升,所以相应的销售收入额及利润大幅新增。
同样呈现业绩快速上升态势的还有东源电器,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上升216.69%。今年上半年,公司重组完毕后实现了向新能源行业的横向转型,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业务的快速上升使得公司整体业绩大幅提升。
而上半年已形成年产5000万AH动力锂电池产量的多氟多,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于今年七月底形成1亿AH产量,并力争在年底达到3亿AH产量,以适应供不应求的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在动力锂电池日益成为公司新的经济上升点时,多氟多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升194.13%。此外,伴随募投项目产量进一步释放,叠加动力锂电池和储能市场的扩张,赣锋锂业、亿纬锂能在锂电池业务上亦保持了稳定的上升。
当前产量缺口依然明显
相对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持续产销两旺无疑引爆了上游锂电池市场,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远未满足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这就意味着,锂电池板块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工信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八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35万辆,同比上升三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5.21万辆,同比上升两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3.28万辆,同比上升四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3万辆,同比上升八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02万辆,同比上升96%。预计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22万台,同比上升162%,动力锂电池需求约达12.5GWh,产值约合250亿,而目前动力锂电池实际产量或只有5GWh。
这也意味着,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要件之一,动力锂电池市场伴随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上升也将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多家上市公司在锂电池板块已提前"加注"。今年六月,比亚迪披露定增预案,计划募资150亿元,用于铁动力锂电池扩产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项目,以提升公司动力锂电池产量、解决动力锂电池的产量瓶颈,从而保障当前及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供应。在此之前,杉杉股份也公布定增预案,公司拟募资34亿元投向年产3.5万吨锂离子动力锂电池材料项目等。此外尚有大东南定增募资20亿用于年产7.5亿Ah锂离子储能动力锂电池建设项目;骆驼股份定增募资20亿元用于动力型锂电池项目;多氟多定增募资6亿元投入到年产3亿Ah能量型动力锂电池组项目等。
券商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新能源车销量迅速上升,但电池产量还相对不足,未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势必会拉动电池的采购,锂电池的需求将保持大幅快速上升。
尽管上半年车市整体下降态势加剧,但新能源汽车却一枝独秀。比亚迪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升29.38%。其中,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万台,同比大幅上升约2.6倍,占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近30%。
比亚迪内部人士介绍,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贡献最大的依然是"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从整体来看,比亚迪今年的销量应该会很不错,产量在逐渐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会扩大不会减少,‘秦’也一直都是满产,并且还存在订单缺口。另外,比亚迪SUV‘唐’的快速上升将成为乘用车市场的一个亮点。"比亚迪预计,今年1至九月公司净利润将同比上升388.54%至434.83%。比亚迪表示,业绩变动重要系第三季度新能源车业务将继续维持快速上升的良好势头。
东源电器未来业绩也将保持高势头上升,预计1至九月公司净利润将同比上升235%至275%,重要是公司子公司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业务快速上升所致。另外,天齐锂业预计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145.22%至186.09%;亿纬锂能前三季度净利润将同比上升40%至60%。
业内专家分析,"从中长期来看,性能提升以及节能环保需求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成为必然趋势,在政策大力支持、供给端产品改善、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和消费意愿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今年将继续保持高上升。随着行业景气度攀升,锂电池产品供不应求,行业内公司势必会加紧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