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间,星源材质公告,当天公司已与LG Energy Solution, Ltd.(下称:LG新能源)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备忘录:在2024年至2030年期间,双方同意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不少于120亿平方米隔膜采购量的全球合作框架。双方将在技术、高层互访多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沟通、交流及战略合作。
据悉,合作备忘录有效期自签署之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并在此后自动延长一年。
时隔两年的深化合作
事实上,星源材质与LG新能源早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20年,星源材质正式进入LG新能源供应链。但由于是首次合作,这一年双方达成的订单金额较少。
不过,有了合作基础,在第二年的8月,即2021年8月31日,星源材质与LG新能源签订了为期4.5年的保供协议,约定向LG新能源供应湿法涂覆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协议金额约43.11亿元。
据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该保供协议累计确认销售收入近13亿元。其中2022年确认6.8亿元,今年上半年确认3.6亿元。
此次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备忘录,是双方时隔两年的深化合作,不仅采购期更长,而且合作面扩大,将为星源材质隔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推广带来积极作用。
同时,星源材质也指出,合作备忘录属于框架性约定,采购量仅为预测数,实际采购量将会根据市场情况及客户实际需求变动,若履行顺利预计对本年度及未来的经营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持续扩大全球化布局
星源材质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中高端锂离子电池隔膜主流供应商之一,主要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LG新能源、三星SDI、Northvolt、FREYR等国内外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并与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泰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星源材质湿法+干法隔膜总出货量均位居国内第二,市占率为13%,仅次于恩捷股份。其中,干法隔膜在国内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兴新材,市占率为28%;湿法隔膜在国内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三,市占率为9%,次于恩捷股份与中材科技。
近几年来,星源材质国内国外齐步走,持续扩大全球产能布局,尤其是海外市场,目前已形成深圳、合肥、常州、江苏、南通、欧洲、佛山和东盟(规划中)八大生产基地。
在海外市场,最新布局是今年9月宣布的将在马来西亚投建隔膜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50亿元,预计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0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及配套涂覆隔膜产能。
而更早的布局则是欧洲基地,2020年就开始在瑞典投资建设锂电池湿法及涂覆隔膜工厂,目前已经建设两期项目,且二期项目已于今年11月21日开工。
星源材质之所以持续加码海外产能,首先是因为海外收入占比较高。今年上半年,星源材质海外出货收入占比(含海外客户国内工厂)超过40%,海外出口量占比行业最高。
其次是基于对海外市场的判断。11月8日,星源材质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之下,公司着眼全球积极扩产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其预计,未来海外新能源市场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公司将积极布局建设全球产能,为公司进一步全球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产能保障。
根据规划,星源材质2027年公司总规划隔膜年产能将达160亿平方米。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此前表示,“星源材质在东盟、欧盟、北美均有相关布局,欧洲市场已处于出货阶段,东盟市场预计2025年开始出货。”
核心竞争力是高端产能
隔膜是锂电池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目前已形成高度集中化的市场格局。而且,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中流砥柱。
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此前表示:“中国企业在隔膜行业的主导格局已经较为清晰。除非有特殊政策限制,否则欧美等隔膜企业将很难有任何竞争力。”
同时,陈秀峰也指出,长期来看,高端、优质、低成本的产品是长期紧缺的,中高端隔膜产能仍不足。星源材质的产能虽在扩张,但订单仍然难以全部满足交付,未来会不断增加高端产能。
基于这一理念,今年8月,星源材质正式发布第五代超级湿法线。该产线系星源材质联合德国布鲁克纳公司共同研发的单线产能2.5亿平方米湿法隔膜生产线,设备宽幅超8M,较第四代湿法线的单线产能提升超2倍,同时具备高效率、高品质、高智能和超低能耗。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产品的质量之外,隔膜生产设备也被认为是一二线企业拉开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原因在于隔膜生产设备工艺复杂、精度高,目前干法隔膜生产设备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但是湿法隔膜生产设备复杂,主要依赖进口。
不仅如此,一般从订单下发至设备交付通常需要一年半以上,设备进厂后还需要数月的设备调试时间。因此,优质设备已被头部隔膜厂商提前预定。
上述德国布鲁克纳便是目前全球主要隔膜设备主要供应商之一,此外还包括我国的中科华联、日本的制钢所和东丽、韩国的MASTER和韩承、法国的ESOPP公司等。
据悉,星源材质与布鲁克纳已经签订中华区独供协议,设备供给锁定到2026年。
此外,东北证券指出,星源材质干法产线也已迭代至第六代,相比第一代效率提升10倍左右,并基本实现设备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