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明确我国国资国企改革的总方向,是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就是要增强国资国企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悠关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央企能源企业为主体,包括各省市骨干地方国企,均纷纷进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主力军。除大力布局新能源发电之外,近年来,亦有不少国央企逐步进入锂电、氢能及各项新型储能领域,并在上游重要原材料领域进行大手笔布局,形成风光储一体化的产业和项目投资布局。此外,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创新领域,国央企也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积极参与和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国央企践行使命和担当,加大对重要战略资源的储备掌控与高效开发利用
五矿控股青海盐湖资源成为世界级锂业巨头,实施对重大战略资源的国家掌控。国务院国资委《国资报告》9月3日消息,中国五矿及所属子企业与青海省国资委、青海省国投公司签署协议,收购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股权,共同组建“中国盐湖工业集团”。交易完成后,盐湖股份控股股东将由青海国投变更为中国盐湖集团,实际控制人将由青海省国资委变更为中国五矿。暂定注册资本100亿元,中国五矿持股53.00%;青海省政府国资委持股18.73%;青海国投持股28.27%。
公开资料显示,盐湖股份拥有我国最大,也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的开采权,是国内锂矿资源市场的超重量级玩家,目前拥有4万吨/年碳酸锂生产能力,占到全国8%左右,同时新建的4万吨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预计2024年底建成;拥有500万吨/年钾肥生产能力,产能位列全球第四,占到国内市场35%左右。
而中国五矿集团则是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属矿业巨头。其经营的金属品种覆盖我国战略性矿种目录的70%以上,钨、晶质石墨、铋资源量位居全球前列,铜、锌、铅、锑等资源量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五矿从组建即开始在全球开展重要战略资源的并购重组,2009年全资并购澳大利亚OZ矿业主要资产,2014年并购当时全球最大在建铜矿山秘鲁邦巴斯铜矿。已形成包括铜、铅、锌、镍、钨、锑、钼、锰、锂、铬、石墨等有色及黑色金属的丰富的矿产谱系,共拥有境内外38座矿山,海外矿山15座。旗下柿竹园矿山是全球最大的钨精矿生产基地之一;中钨高新是中国最大的硬质合金综合供应商,其硬质合金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此次中国五矿出手整合盐湖股份,既是贯彻中央做强做大国资国企,加强专业化重组整合,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具体行动;也是其争当全球新能源霸主雄心的再次彰显。加上其原本拥有的五矿盐湖(已建成1万吨/年碳酸锂项目和3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2023年碳酸锂实际产量达1.44万吨,位列国内盐湖第二),按照目前的规划,预计到2024年底,五矿盐湖+盐湖股份约有9万吨锂盐产能。中国五矿将跃升为国内最大的盐湖锂矿企业,亦将成为可以和SQM(智利化工矿业公司)、ALB(美国雅保)匹敌的世界级锂业巨头。
青海盐湖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中国五矿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盐湖集团组建后,将立足青海省独具优势的盐湖资源,充分发挥中国五矿在产业、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盐湖资源绿色高效循环开发,加强我国钾锂资源的保障能力。组建后的中国盐湖集团,将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盐湖产业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带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超大型央企,中国五矿近年来加大对锂、镍、钴、石墨等战略资源的布局,同时向中下游延伸至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储能技术服务等领域,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运营商。在负极石墨材料方面,旗下五矿石墨已在鹤岗建成全球单体资源量、生产规模第一的600万吨石墨矿山项目,全球单体最大20万吨精粉选矿项目,10万吨球形石墨项目进入试产阶段,10万吨高纯石墨项目及石墨提纯加工正快速推进。有资料显示,五矿石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原材料供应商。五矿计划在鹤岗共投入70亿元,并在未来向负极材料延伸。在中游环节,五矿集团的战略布局包括三元正极材料-五矿新能(长远锂科),高镍三元前驱体-中冶瑞木新能源(中冶新能源)。
在镍、钴等其他重要矿产方面,五矿旗下中冶瑞木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镍钴项目总投资高达20.41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最大的镍钴矿投资项目。已探明镍矿石储量1.36亿吨,镍钴产量均排名世界前十,具有制备高镍三元材料的天然优势。中冶瑞木该项目在全球率先打通镍钴湿法冶炼完整工艺,为五矿打通正极链条奠定了基座。
2017年9月,五矿集团、中冶集团还联合国轩高科、比亚迪等企业联合成立了中冶新能源,共计投资40余亿元。规划年产8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40吨高纯氧化钪、年回收处理13万吨废旧电池,一期项目已于2018年底投产。目前其5系、6系、8系前驱体产品已实现供货,主流动力型中镍高电压前驱体出货量位居国内前茅,氧化钪产销量国际领先。
此外,五矿旗下还有布局电池箔的华北铝业,涉足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长沙矿冶院等,基本形成了锂电新材料全产业链的闭环。其“千亿级新材料产业板块” 雏形已现,正在向新能源霸主地位发起有力冲锋。目前和嘉能可、力拓等世界级矿企相比,我国大型矿企规模大但盈利能力弱。中国五矿推动金属矿产核心主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进军,是做优做强提升经营质量,更是保障我国在能源变革时代战略资源储备的重要主力军。
锂电产业作为储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和工业交通等“电能替代”领域,长期具有核心骨干支撑作用。锂电池储能在我国及全球新型储能中的占比一直在90%以上。据CNESA数据,2023年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中,锂电储能占比高达 96.9%;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的比重更高达97.3%。锂电储能不论从装机规模、技术成熟度,还是商业化进展来看,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电科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在2024年初宁德时代发布会上表示,虽然锂电储能在时长、寿命、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相较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其盈利前景仍是最可观的,商业化进度也是最成熟的,预计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呈现“一锂独大”的格局,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作为新能源时代的“绿色”资源,全球对锂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爆炸式增长。据有关机构测算,到2030年全球锂的消费量预计比目前增长约7倍,2040年将增长40余倍。着眼未来,能否将锂这一重要战略资源掌握在手里,直接关系到一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业界有一个说法:谁掌握了锂资源,谁就将掌握未来能源的命运。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全球第一大的锂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却不是锂资源富集的国家,对海外锂矿资源的进口量达到总供给量的70%以上,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全球锂资源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南美“锂三角”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其中,智利占比35.78%位居第一,中国占比约7%排名第四。整体看,我国是一个锂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开展对我国的资源干扰和围堵,掌控锂等重要战略资源非常重要。美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均参与到“全球抢锂”的争夺战之中,而且在美国的鼓动和煽动下,西方国家已结成战略联盟,明确宣示要将我国排除在锂及钴、镍等重要原材料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之外,展开针对我国的资源争夺。在锂资源最富集的南美地区,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干预南美“锂三角”三国的内政,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今年,美国更是采取一系列外交手段,围绕锂、锌、锡、镍、钴等关键矿产展开行动,寻求与资源“富矿国”合作,拉拢“矿产伙伴”组建小圈子,构建“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甚至不惜以破坏全球供应链安全为代价,来搭建基于意识形态的关键矿产全球供应链格局。
中国锂资源以盐湖卤水资源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等地,占我国锂资源总量的82%;其次为锂辉石和锂云母,分别11%和7%。锂辉石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新疆等地,锂云母主要集中在江西省。面对越来越复杂艰险的外部环境,加快我国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开发,确保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五矿作为“国家队”“中央军”,发挥“国之重器”的“定海神针作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上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短缺现实,需要国央企发挥使命和担当。此外,作为锂电池重要、关键原材料的钴、镍、以及磷矿石等资源,也是我国相对短缺的重要战略资源。2022年我国有28种矿产为短缺矿产,对外依存度50%以上的有15种;预计到2035年,我国40种矿产资源2/3对外依存的格局难以改变。其中铜、钴、镍、锂等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将持续超过50%-70%,镍和钴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更高达93%和96%。实施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控制和高效开发利用,避免社会民间的破坏性开采对资源造成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在这些重要原材料的资源掌控与开发利用领域,国央企多年来都一直在积极践行使命和担当。
二、国资加码进入储能领域,发挥“耐心资本”战略角色助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发挥“耐心资本”战略角色,支持新型储能产业战略发展。2024年上半年国有资本纷纷介入新型储能市场。国企资源参与和加大投资,不仅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更提振了产业发展信心。今后国有资本仍将扮演“耐心资本”的战略角色,远期看整体利好产业发展。据相关消息,2024年上半年储能领域投融资项目中,出资方或者领投方一半以上是国有资本。如上海申毅洛希能源1月获得上海申能诚毅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基金约4900万元战略投资,其母公司上海申能集团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00%持股国企。
实施集团化布局,打造技术创新“国家队”。据锂电池资讯网消息,2024年2月,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囊括了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山东电工时代三家重量级储能EPC、PCS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的央企储能巨头,一经成立就在业内引起广泛注目。并以“带动储能产业朝着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的目标,彰显“国家队”入场的硬核实力与决心。
作为上述“国家队”中聚焦储能核心设备制造的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也是国内储能PCS主要生产制造企业之一。顺势承担起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央企责任——以储能PCS核心设备的超前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全技术路线和全产业链的高效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速。
许继电力电子作为承接电网相关设备研发生产制造的核心企业许继旗下公司,其更大的优势就在于深耕多年的电力电子技术储备,以及基于电网业务的强大仿真能力。当下电网“两高”特性明显,随着大量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接入,一些特殊工况下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会导致电网剧烈波动。如何对低频振荡进行抑制,就需要对电网的整个系统架构进行仿真,找出解决方案。许继电力电子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储能变流器产品及技术,并结合储能变流器相关技术积累,为交直流微电网和风光储离网制氢等应用场景提供关键电力电子设备的完整解决方案,为中国电气装备储能业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央国企向上延伸布局储能产业链,初显国家队引领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的态势
中能建等央国企从下游项目开发应用向上游产品制造端发力,通过对储能全产业链掌控形成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近期的消息来看,央企在储能大电芯、大容量系统领域的自主制造进程正在提速。2024年9月6日,中国能建旗下从事电芯生产制造的中能瑞新厦门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中能瑞新同时发布兼容储能、动力多种应用场景的420Ah、375Ah、314Ah、306Ah、280Ah共5款电芯产品。据其介绍,其新一代储能专用420Ah电池,应用锂缓释技术、第四代超低活性锂消耗技术,对活性锂开源节流,电池寿命显著提升,循环寿命超15000次;同时随着第三代低阻抗技术应用,420Ah电池的能量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达到96%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在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中,电芯占比超过一半以上。中能建作为当下国内储能市场主要的项目业主单位,电芯市场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其营收和毛利率。2023年中国能建旗下企业曾开展了4.6GWh的储能电芯集中采购,今年以来至少拿下来超过7GWh的储能项目,其中多为EPC。通过中能瑞新实现电芯的自研自造,中国能建能够在储能产业链上形成闭环,在系统的成本制造上实现自主控制,从而在大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在系统集成方面,中国能建此前已经有两项重要布局。旗下中储科技作为集团重要的储能业务主体,专注于储能系统集成、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产品研发,并提供电化学储能电站开发、梯次回收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另一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装备工业有限公司亦聚焦以新能源、储能、综合能源为核心的三大主业,业务涵盖储能系统研发与集成、BMS电池管理系统等。
无独有偶,另一家央企储能“巨无霸”中车株洲所也在近期推出了储能专用大电芯。据相关消息,9月2日,兰钧新能源携手中车株洲所共同推出新一代688Ah储能专用大电芯。该款电芯体积能量密度达到435Wh/L+,相较于314Ah电芯提升了6%,实现了“单电芯2.2度电”,循环寿命10000次+,日历寿命超20年;配套688Ah的20尺标准舱,系统容量提升至6.9MWh+。在能量密度、成本效益、能量效率以及生产线兼容性方面,相较于现有的314Ah、400+Ah和500+Ah产品均有显著提升。在发布会上,中车株洲所表示,双方将在储能市场上充分发挥各自技术和资源优势,强强联合,推动储能电芯规格的统一化进程。
除此之外,中车株洲所牵头,与1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举行了签约仪式,涉及电芯、温控和BMS&EMS三个细分领域。电芯企业包括欣旺达、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兰钧新能源;温控领域,中车株洲所集合了英维克、海信、同飞股份、美的等主流厂商;BMS&EMS的合作企业则涵盖了协能科技、高特电子、中汇瑞德、中航华亿。对于此次合作,中车株洲所的表示,从系统和部件双维度定义储能系统的未来,共同定义锂电储能发展新技术。
同一时间,中车株洲所发布了名为CESS-4.0“变形金刚”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容量高达6.904MWh/7.4MWh,包括DC 1500V(直流侧电压)的系统和DC2000V系统。该产品的容量仅次于远景储能近期推出的最大单箱8MWh储能系统。
与中能建旗下中能瑞新同一年成立的中车株洲所是央企中国中车集团的全资孙公司。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中车株洲所在国内储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跑马圈地,成为行业名副其实的“黑马”。2023年12月,中车株洲所以0.638元/Wh的低价成功中标广东能源集团的储能系统项目,刷新了行业当时最低纪录。今年7月,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135MW/540MWh电化学储能工程Ⅱ标段(直流侧),中车株洲以0.435元/Wh的最新低价中标,再次震惊整个行业。对于其在短时间崛起并且频频以低价投标,一篇文章援引中车株洲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储能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建立行业领先的供应链体系是中车株洲所的关键战略控制点。”
据相关报道,“中车株洲所之所以能够提供较低的价格,部分原因在于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术优势。中车株洲所目前已建立起从电池PACK、电池簇到BMS、PCS、EMS、储能系统等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同时其自研的核心零部件能够帮助提升整体系统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也说明,中车株洲所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建立起从电池PACK、电池簇到BMS、PCS、EMS、储能系统等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其降低成本,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策略。
除了中国能建、中车株洲所,多家央/国企也加快了储能系统及电池自主研发的步伐。
国家电投旗下的融和元储,在2023年发布了工商储产品天禄Plus(容量为261kWh)、20尺单箱2.5MW/5.016MWh高能量密度液冷系列产品“玄武”。融合元储还在延伸到电网和电力市场、储能项目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维护等多领域的储能云服务平台构建等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
南方电网旗下的南网科技,在2022年新建了1GWh先进储能电池Pack自动生产线。目前,产品已覆盖风冷/液冷储能电池Pack、配用电柜式储能系统、大容量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等。
中国邮政旗下中铁投实业今年2月与扬州市广陵区政府签约,拟投资建设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化项目及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其中,储能电池项目规划年产能14GWh。
三峡集团在锂电、钠电方面均有布局。钠电方面,旗下三峡能源与阜阳市政府、中科海钠携手,于2021年在阜阳市建设了5GWh钠离子电池产线。锂电方面,旗下三峡电能于2022年与鹏辉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首期合作的4GWh锂电池储能项目。
中国电建2023年7月投资23亿元建设钠电池相关项目,包含钠电池中试线、Pack线设备、集装箱式储能设备、户用储能设备等产品;8月,与宁德时代携手,将在新型储能产品和市场、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国际业务开拓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10月,其旗下电建装备公司首条储能电池Pack生产线建成投产。
央国企入局储能产业链,在为储能产业增加新动力同时,势将加剧行业竞争与淘汰,影响和改变我国储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格局。在储能产业拥挤的赛道中,央企和地方国企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迅速在储能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除了“五大、六小、两网、两建”发挥主业优势涉足储能产业链外,近年来,非传统能源领域的央国企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跨界储能领域。这些企业凭借各自独特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布局。
中城大有集团原以从事建筑安装为主业,2023年8月更改企业经营项目,在进军储能行业仅1年多时间,便已在13个省份掌握了80多个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未来还计划投资600亿元建成80个电网侧储能项目(总规模约42GWh),3GWh工商业侧储能项目,打造光储超充100个品牌站、1000个专用站、10000个物业站的“百千万”计划。与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强大的朋友圈,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央企与国企的强势入局,储能行业迎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央国企拥有强大的资源与技术等方面的后盾,可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包括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等;但另一方面,央国企的大举入局,也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尤其在项目端的市场订单获取方面,对现有企业的市场挤压将更加激烈。央国企有项目、有资金、甚至也有技术,扛得住周期的市场价格比拼。短期看将可能加速对近两年跨界进入的中小储能企业的淘汰和低端低效产能的市场出清;长期看随着其技术储备的积累加深,凭借其自己掌控的项目市场和其全产业链成本控制优势,势必将在国内市场成为我国储能产业的“重要一极”,从而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储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格局。
央国企大举布局储能产业链各领域,也反映出其在储能新能源大赛道后发先至,“春秋争霸”甚至“一统江湖”的战略雄心。央国企在不仅在储能应用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资源作为支撑,更在强大的资本实力方面强势碾压绝大多数社会企业,而且诸如电网系企业、通信系企业等还具有非常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众多央国企参与到上游储能产业链领域自研自产、自主制造和供应,对现今大多数已“卷”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的储能企业来说,不啻一枚枚重磅炸弹,或将加速储能市场的出清和洗牌进程。
除中车株洲所等企业宣称的“实现储能产品供应链关键战略控制”的企业经营策略外,大量央国企从终端储能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向储能产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及产品研发与制造延伸,也充分展示了央国企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实现更大发展的决心。可以推测,未来整个储能产业链领域,尤其是电力大型储能,将可能是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现有巨头与央国企共同瓜分市场蛋糕的结局。大量二三线企业或将在未来的市场争夺中被洗出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