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到2025年 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

发布时间:2024-01-11 09:02:45 阅读:226

锂电池资讯网获悉,2024年1月4日,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培育壮大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十二个方案的通知。其中方案包括《三门峡市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锂电铜箔、隔膜成体系生产材料及整装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

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新型储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以新型储能为媒介,推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储能产业双向互动。试点开展一批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以应用示范促进综合能源服务跨越式发展。

原文如下:

三门峡市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为加快培育壮大和提升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布局

(一)产业现状。本行动方案所指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电池、新型储能、清洁能源(风能和光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1.新能源电池产业。目前三门峡市拥有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等制造业产业链条,但缺少动力电池电解液、电池结构件及新能源整装动力电池等相关配套产业,充换电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宝鑫电子年产4.5—105微米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4万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5微米极薄锂电铜箔产品实现批量生产,4微米极薄锂电铜箔打破了日韩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烽坤新材料从事石墨制品、电池负极材料半成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年产3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原辅材料为石墨粒、石墨粉、针状焦、低灰低硫焦、液体沥青,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航空航天、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产品为非金属材料,耐高温、耐腐蚀、导电性高、可塑性强、组织均匀、碳含量99.99%,主要用于军工、航天、医疗、新能源等特殊用途。2022年生产特种石墨1.6万吨,工业总产值1.38亿元。2023年上半年实现产值7744.69万元,生产石墨8000吨。

普德新能源年产1000万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项目处于试生产阶段,已申请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主要研发方向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及单体容量提升等领域。

德道新能源主要产品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芯以及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广泛用于电动交通工具的储电电源等领域。

2.新型储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储能设备制造、储能系统建设、储能核心场景应用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市储能产业链,主要为电化学储能产业,上游主要为材料设备供应及能源供应,材料供应主要为电池材料,能源供应主要为光伏及风电产业。中游为储能系统集成商和储能系统安装商,下游主要为分布式电源(微电网)、中小企业运营、移动电源充电等不同的核心应用场景。

易事特主要生产储能产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设备、光储充一体化设备等,其5G+科创园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目前申请知识产权32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完成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3项。入选河南省新兴产业链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清单,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0万元。

宝武清洁能源建设11.03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厂1座,扩建110千伏天鹅变电站,新增110千伏出线1回,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3.28亿千瓦时。

3.清洁能源产业。全市清洁能源发电企业48家(其中风电39家、地面集中式光伏站9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仅河南银河新能源有限公司1家。2022年我市风电装机203.8万千瓦,主要有大唐集团12座(77.6万千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8座(44.45万千瓦)、国电集团3座(12.2万千瓦)、华能集团2座(15万千瓦)。

银河新能源主要生产风电基装塔筒,是中原地区风电塔筒制造的骨干企业,全国共建设五个生产基地,年产风电塔筒1200余套。

4.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础。锐意泰克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一期2020年建成投产;2021年和中国重汽联合研发的插电式增程混合动轻卡冷藏车开始在国内部分城市挂牌上市销售。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主要有戴卡轮毂、电驱科技、卓越线束、华晶玻璃等企业,目前产业协同配套发展有序推进。

(二)发展目标。

新能源电池产业基本形成。到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达到80亿元。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锂电铜箔、隔膜成体系生产材料及整装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

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新型储能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以新型储能为媒介,推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储能产业双向互动。试点开展一批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以应用示范促进综合能源服务跨越式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初步形成现代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供销体系更加完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依托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引进一批风机、叶片、光伏组件、水泵、电缆等上下游企业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抓好投资10亿元银河新能源风电基桩设备,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实现能源消费绿色化、传统能源清洁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锐意泰克发展进一步巩固,自主研发新车型实现新突破。零部件配套产品形成多样、完善、结构发展合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零部件属地化配套率大幅提升,产业总产值达20亿元。全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布局持续优化,智能化、信息化运营体系基本建成;充换电设施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便利性显著提升,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100座以上、各类充电桩5000个以上。

(三)发展布局。坚持区域汇聚、主体集中原则,以渑池县、义马市、灵宝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域,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零部件与整装系统等领域研发制造,加快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产业链形成规模领先、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骨干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建成引领省内外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完善提升行动

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和强链,聚焦重点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正极材料。结合我市锂矿原材料,依托河南光宇矿业加快引进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重点打造以卢氏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重点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卢氏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负极材料。依托宝鑫电子、华鑫铜箔、万贯实业、嘉贝新材料、烽坤新材料,加快发展人造石墨、锂电、超薄电解铜箔等负极材料及产品,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集群。宝鑫电子超薄4—70微米锂电铜箔、烽坤新材料年产3万吨锂电负极、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负极材料加快扩大发展规模化。鼓励相关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生产新能源电池用铜箔,继续支持现有铜箔制造企业扩产达产。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灵宝市、渑池县政府

3.隔膜。结合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围绕河南天工膜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产品扩大产能,大力发展纳米微孔隔膜及陶瓷涂覆隔膜,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高安全涂覆隔膜技术攻关及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义马市政府

4.电解液。依托重点煤化工企业,支持义马市、陕州区引进电解质锂盐、有机溶剂、添加剂等电解液基础材料生产和制备项目,扩大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义马市、陕州区政府

5.铝箔和铝塑膜。打造陕州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铝箔生产基地,鼓励相关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生产电池用铝箔、铝塑膜。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陕州区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6.电芯和电池。充分发挥前端材料优势,支持普德新能源、德道电子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重点推进豫能供应链年产一亿对锂电池极片项目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锂电池配套产业链,做大锂电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政府

7.动力电池组装。依托德道新能源发展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在充分吸收、消化先进锂离子电池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新能源电池配套材料资源,大力开发研制生产动力电池,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等系列产品。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政府

8.其他材料。依托光宇矿业、志存新材料加快推进卢氏县锂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链,补齐我市锂电材料短板,合理布局碳酸锂生产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引入补锂剂、导电剂、电池结构件、包覆材料等细分领域原(辅)料生产项目。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卢氏县、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政府

9.电池回收利用。支持经济开发区探索建设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引进培育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鼓励电池生产企业在产品前端设计增加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健全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1.稳妥推进储能多元化示范。以易事特为依托,结合源、网、荷、储不同需求探索储能多元化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推动易事特企业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锂电PACK线及储能装备产业化等项目落地运行,降低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扩大商业化规模应用,引导易事特、宝武清能等企业向多元化储能发展,注重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储氢、储热以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加快长时储能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促进多元化储能技术逐步进入商业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卢氏县政府

2.增强新型储能产业链配套。依托易事特新型储能产业,积极引进新型储能上游企业,围绕电池材料、控制器、电子元件、设备外壳、零部件等上游环节进行重点招商引进,解决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进口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结合易事特公司产业链供需,积极开展协同对接,促进灵宝华鑫铜箔、金源朝辉铜业等铜箔生产企业,鸿宇电子、宝鑫电子等覆铜板生产企业,陕州区、湖滨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10余家企业协同配套易事特供需产业链,有效推动易事特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3.积极进行新型储能产业延链。在产业链下游环节,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和商业开发新模式,加快宝武清能新型储能设备建设运营,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有效发展,加快绿色供电园区150兆瓦风电项目有序建设,加强易事特、天鹅电力等企业的充分合作,推动增量配电服务试点改革,推动企业优化发展。促成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加大对高耗能企业用电的应用推广,建立微电网及电网端线上交易,以“源荷储一体化”综合应用模式,巩固壮大现有产业,努力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上下游联动,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协同性,实现规模化、品牌化效应。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湖滨区、灵宝市、渑池县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4.大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研究。紧跟市场需求,对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际、国内新型储能龙头企业,从储能系统设计、集成、建设等方面引进储能设备领域高新技术,拓宽市场份额。依托易事特、宝武清能三门峡市产业研究平台、三门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市重点实验室等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易事特西安研发中心自主研发制造的1500VlntelLi(智能编程环境)智能化组串式储能产品落地,实现储能产品电池单簇管理、三级消防、智能核容以及大电网的强适应性等优势推进。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湖滨区政府

5.规范建立新型储能安全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订,进一步完善优化储能项目全过程管理程序,建立健全储能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储能设备应用标准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统筹衔接,以易事特新型储能产业链为基准,建立健全储能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消防救援支队,湖滨区政府

(三)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推广应用

1.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有序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积极推进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结合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建设光伏电站。加快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性能优化,扩大风力发电适用区域,提高风电机组发电效率,实现与光伏、风电的优势互补,提升清洁能源发展空间。

因地制宜开展复合式光伏项目开发,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铝土矿坑、荒山等,谋划建设一批平价上网光伏基地项目。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开展“光伏+农业”开发模式,推动太阳能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带动地方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2.有序推动新型风电开发。优化风电开发布局,规范风电项目建设管理,统筹谋划电力外送通道,积极推动本地消纳利用与外送并举,在具备条件地区按照“成片化、基地化、集约化”原则,统筹推进已核准存量风电项目建设并网,新建项目优先支持通过源网荷储、火电灵活性改造、配置储能等,按照“市场化并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装机70万千瓦左右,配套新增储能20万千瓦左右。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灵宝市、湖滨区、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政府

(四)提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水平

1.新能源商务车。依托锐意泰克加大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加快推进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及混合动力柴油轻卡项目进展。推动与关联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提升锐意泰克商用车新产品项目研发水平,着力突破智能汽车网联化、智能驾驶、智慧交通等技术瓶颈,加快实现智能汽车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湖滨区政府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依托戴卡轮毂、卓越线束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低压铸造水冷铝合金轮毂产品、高端铸旋铝合金轮毂等产品优势,联合整车企业提升零部件与整车匹配性,积极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华晶玻璃、豫立能源等扩大汽车高端产品规模和提升供给能力,重点推进宝一讯电子年产2000万件汽车五金配件项目建设。引导中科芯围绕芯片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完成汽车电子领域自主BMSAFE(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池管理模拟)芯片、电源模块、驱动、存储等产品的开发量产。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重大项目,协助与省内外大型整车企业开展对接。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企业培育。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等,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强筋壮骨”,强化优势链条领先地位。加大新能源产业链缺失环节招商力度,完善产业链中芯片、操作系统、智能中控等弱势节点。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围绕动力系统、常规部件等进行延链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

(二)强化政策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新能源企业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为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围绕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产融对接,打造融资服务绿色通道。支持新能源电池材料制造企业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实首台(套)补偿政策。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有效满足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鼓励重点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建立新能源产业重点人才清单、人才库,统筹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发挥“1+8”人才政策体系作用。

(三)突出项目带动。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强化项目引领。深化开放合作,密切跟踪投资动向和布局需求,大力开展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对产业链强链补链、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场景等领域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争取早签约、早开工、早达产。

(四)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三门峡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进专班,统筹全市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推进专班日常工作联系与协调。专班定期开展调度会商,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精准服务企业。对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实行领导干部包联服务全覆盖,围绕技术改造、研发覆盖、上市培育、数字赋能、扩大投资等,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畅通新能源企业与地方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渠道,建立长效化沟通机制。

附件:三门峡市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附 件

三门峡市新能源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

链 长:万战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链长:周长青(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薛蒲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成 员:魏 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杨宝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费新伟(市商务局党组成员)

姜德华(市科技局副局长)

谢贵强(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李清凌(市财政局副局长)

吕良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宇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四级调研员)

陈 夔(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屈玉春(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刘春花(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马希伟(市投资集团副总经理)

邹 鹏(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

赵 麒(义马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张文晓(渑池县常务副县长)

郭建体(湖滨区常务副区长)

樊卫星(陕州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伟(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王 星(卢氏县常务副县长)

张立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委员)

陶小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盟会长单位和重点企业负责人:万祖岩(易事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王跃(河南天工膜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冯永潘(河南德道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吴志庭(河南豫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王旭亮(河南康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周鸿斌(河南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靖新(锐意泰克〔三门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侯晓瑞(中科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李会东(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白忠波(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乔文明(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崔新庆(河南银河新能源有限公司)。


文章标签:
相关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