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资讯网获悉,11月21日,广东珠海国家级高新区发布高新区科技产业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其中提到,下半年高新区重点围绕新型储能、软信业、传感器等产业蓄力引强,完善新型储能产业链条,错位补充研究出台高新区新型储能专项政策,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建设,谋划建设建筑面积达27.65万平方米的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保障。加快出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政策实施细则,支持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采购辖区重点产品。
其中指出,上半年,高新区积极谋划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成立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围绕储能产业起草《珠海高新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全面梳理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及招商思路,编制形成“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攻坚三张图”(产业链全景图、产业招商地图、“培优引强”攻坚图)。
原文如下:
高新区科技产业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3年上半年,高新区科技产业局在高新区党工委、区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产业第一”工作总抓手,坚持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聚焦产业强区、科教强区工程,稳步推进5.0产业新空间建设投产运营,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做强“产业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聚焦培育壮大“3+3+1”现代产业体系,在加速打造中国知名医疗器械产业生态集聚区、大湾区储能产业生态集聚区上下功夫。积极谋划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成立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围绕储能产业起草《珠海高新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全面梳理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及招商思路,编制形成“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攻坚三张图”(产业链全景图、产业招商地图、“培优引强”攻坚图)。组建高新区新型储能产业联盟,发动30家企业加入成为首批成员单位,先后组织召开3场活动,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氛围。推动高新区新型储能联盟与华发集团深入合作,编制珠海高新区“光储充”设备生产推荐企业清单,与华昕新能源签订“光储充”一体化建设框架合作协议,助力高新区打造成为光伏绿色能源应用示范科技园区。实施《珠海高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立高新区专精特新后备培育库,构建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标杆”逐步成长的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高新区已有库内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00余家、小巨人培育企业165家。
(二)做大产业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局领导班子挂点跟进5.0产业新空间项目,发挥5.0产业新空间建设工作专班制度,集中力量统筹推进5.0产业新空间项目建设和落地投产工作。2023年我区拟谋划14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总建设面积约298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2个,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2023年新建及开工项目12个,总建筑面积231.08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项目8个,其中续建项目2个,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88.35亿元,总建筑面积171.82平方米。同时,加快推进5.0产业新空间项目落地投产,已签约项目110个,签约面积65.5万平方米,占已建成厂房面积的70.5%。签约项目预计投资总额96.37亿元,已注册项目77个,已投产项目33个,投产面积13.82万平方米,正在装修项目35个,装修面积26.37万平方米,装修及投产共占已签约面积的61.36%。预计全年可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4个。鼓励5.0产业新空间项目早装修、早投产、早受益,对已投产企业及时兑现奖补资金。
(三)做实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我局跟进的重点工业项目共71个,完成总投资59.08亿元。其中购地项目52个,提容扩建项目7个,5.0产业新空间项目12个。今年以来共9个项目新开工建设,10个项目成功纳统,另有港湾七号(三期)、华芯半导体项目已提交纳统资料。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推动全区土地集约开发利用。通过对已出让并投产的工业用地开展摸底梳理,计算各地块的产出强度,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情况,已起草了2023年两类低效用地清单。
(四)做优创新引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围绕“3+3+1”主导产业,深入动员、加强服务、梯次培育,打造以高企为核心的科技企业群体。组织举办6场高企认定培训会,线下辅导企业约250家,对约450家潜力企业进行电话或上门摸查。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动员区内企业申报高企。第一批次高企申报企业共121家(其中14家转第二批),完成全年申报任务的27%;完成科小入库评价632家,完成全年任务的71%。出台实施高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政策,从高企培育、科创平台、科学技术奖等方面,支持科技型企业在我区落地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实验室、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区现有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有7家、10家;区内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3家、31家和80家;区内企业建设的省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为90家、62家。目前累计有9家企业获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占全市约17%。18个项目获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立项金额达1.91亿元。持续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珠海中科先进院二期项目合作正稳步推进,创新科技园项目完成封顶,预计年底可全面竣工。我区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天琴二期”项目目前已完成协议签订,预计下半年正式开工。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深入研究高新区促进协同创新工作方案,着力打造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UIC和云洲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共已孵化29家科技企业;UIC产学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三年合作期满,我局已完成专项审计。
(五)做深“一区多园”统筹布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新跨越。目前“一区多园”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资金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已完成修订,三年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已完成,绩效评价结论取得市财政局认可。组织开展多场业务培训,顺利完成2022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在统企业2075家、同比增长13.5%,营业总收入3931.76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总产值 3003.28亿元、同比增长17.5%,取得了较好成绩。成功举行珠海高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科协的组织机构和组成人员,积极发挥区科协平台作用,组织开展“点亮精神火炬探秘山海”等多场科普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半年,我局将从以下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抓好经济和科技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聚焦主导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爆点”。继续深挖潜能增强发展后劲,引进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新的产业板块,重点围绕新型储能、软信业、传感器等产业蓄力引强,完善新型储能产业链条,错位补充研究出台高新区新型储能专项政策,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建设,谋划建设建筑面积达27.65万平方米的大湾区新型储能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保障。加快出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政策实施细则,支持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采购辖区重点产品。
(二)聚焦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抓实抓牢潜力企业上规入库,制定2023年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围绕5.0产业新空间招引项目、亿元以上招引项目(5.0产业新空间场地之外)、非招引项目新注册企业、本地存量规下企业四类企业开展企业运行情况跟踪、上规及统计报数辅导工作,积极推动众迪、长园医疗等企业完成场地装修入驻投产,跟进潜力企业年度上规。抓牢抓实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投产,为应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计划出台鼓励招商项目加快落地投产政策,指导2022年至今新招商项目在年内尽快上规落地投产,贡献新增产值填补龙头企业下降缺口。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加快出台区级软信及互联网业专项政策,进一步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三)聚焦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紧盯新开工项目建设,督促近期开工的5.0产业新空间项目下半年加快投资提速。狠抓格创·芯谷(三期)、北沙三生产业园等筹建项目加快开工、应统尽统。定期梳理项目问题,推动进展缓慢项目按进度建设,跟进好计划年内投产项目,做好项目协议履约工作。继续发挥5.0产业新空间建设工作专班制度,集中力量统筹推进空间规划和项目开工建设等工作,拓展高标准产业载体空间、快速承接新型产业项目。积极协助各项目加快竣工验收备案,加快招商项目注册、落地、进场装修,促进项目尽快投产。加强部门协作,对金鼎、海岸片区已出让工业用地进行再梳理、再摸底,分类推进我区两类用地处置工作。
(四)聚焦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聚焦“高企”倍增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围绕高企790家的工作任务,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总体思路,加大高企引培力度。深入宣传高企认定政策,鼓励各类空间载体和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培育高企,分级分档给予奖补措施,为高企倍增目标贡献力量。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管理和扶持,对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重新认定,引导鼓励“市内区外”平台服务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借助北理工大湾区创新研究院设立契机,合作共建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珠海高新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高质高效落地,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珠海高新区促进协同创新工作方案》出台及落地实施,完善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支持高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名企+名校”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强化“校区+园区+社区”产业联动,支持高校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五)聚焦“一区多园”,为高质量发展赋予“软实力”。认真落实火炬统计工作相关要求,加强经费和人员管理,实现火炬统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修订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考评办法。以更大力度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并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协助“一区多园”其他分园区完成任务,实现促就业与促科研“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