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吴凯:储能是在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

发布时间:2023-11-10 09:01:01 阅读:301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性储能宣称十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三年就已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型储能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仅有3到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时的一半。”

11月9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发表题为《可信可续,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专家发言实录:

储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全球碳中和的重要支撑。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统的统计,去年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已经达到230个GWh以上。那说明一点,我这里指的储能是专指电化学储能。后续我的报告中都是指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储能已从研发示范转向快速商业化推广。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储能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业务涉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是一个关键的基础设施,制作成本极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在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要实现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可信赖、可持续,在宁德时代我们简称之为可信可续。

那么,如何做到可信可信呢?

首先,安全体系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基石。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这几年不单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行业也纷纷跨界做储能。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7000多家,今年以来再次新增五万余家。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

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全球储能电站有五千多座(不含户用)。统计显示,这些储能电站发生了着火事故七十多起,相当于火灾概率大约在1.52%。和国外相比,中国储能电站的事故率相对低一些。这一部分是电池材料体系的原因,我们选择体系的稳定性是相对好的。更但更重要的应该说与国外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是强制配储,但是配置不用或者使用率非常低。所以安全问题应该说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

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融入发展的高速路。储能的高质量发展要稳中求进。稳,必须严格把关。如果安全体系不成熟的产品投入商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对整个行业和社会带来损害。

宁德时代一直希望为用户、为所有的合作伙伴,也为自己绑牢安全带。我们参照核电站的安全设计理念,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制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了储能的多级安全体系。我们希望行业百花齐放,比拼的是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而不是丢掉质量安全去比低价、比偷工减料、比虚假承诺。

其次,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关键。新型储能的发展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远。就像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储能是在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

而且储能作为基础设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用十年、二十年以上,要在多种复杂和硬件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高质量的运行。现在很多企业都承认说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循环寿命能达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那客户和第三方如何检测这些指标的呢?依据什么标准呢?目前应该说都还没有,基本上应该说是都是靠的口头承诺

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性储能宣称十年预期寿命,实际运行寿命不足三年就已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型储能承诺寿命20年,目前实际仅有3到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时的一半。疫情期间还会出现各种问题,监控面板上,大家常常看到“红色的海洋”。

有人说储能利用小时数不达预期是因为电网不合理。但是如果电网放开手脚调度,我们又能保证多少储能可以随时响应,一起顶上、从容应对呢?所以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让电网和能源主管部门相信,储能可以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不但中国没有,海外也是空白。

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截止2021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锂电池调频项目共计169个,总装机规模1.3GW,其中部署的续航30分钟调频项目基本都已经退役,退役原因基本归结于实际运行寿命严重不足,过早退化。

当前,全球已出台的标准法规大部分集中在电池本身的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而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行业急需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性系统的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高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针对电池寿命等关键指标形成行业公认的可靠的实测标准,并对储能设备的电网适应性进行测试验证,模拟储能在过电压、恶劣环境、火灾、自然灾害等多种条件的真实表现,通过半实物仿真与实证数据,做到在并网运行前就让储能得到实证验证,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蜕变。

第三,生态融合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可续的沃土和未来。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长期要有信心。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无可替代。只要能跨过质量、安全、实证的一道道坎,跑下去就是一道通途。今年以来的行业的阵痛大家感受很深,原因就在于单打独斗很难解决系统性的问题。安全是,实证也是,走不了速成路。

所以我们希望行业能打造一个生态共融的产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共享技术、分享数据、分享信息,让每一个伙伴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滋养,获得成长。在这个生态里,可以有储能,也可以有源网荷,也可以有能源、交通、港口、文旅各行各业,大家共同推动储能在更广泛场景的共同发展,共同构建可信赖、可持续的储能产业。

储能的未来风光无限,我们期待与全球产业链伙伴真诚协作,以安全体系引领、实施标准引领、生态共赢引领,携手构建可信可续的新型储能,共赴更绿色、更美好的新能源未来。谢谢大家!

(锂电池资讯网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文章标签:
相关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