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到2018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无到有的十年,也是锂电池作为动力锂电池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十年。
有关这十年的成绩单,我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给出的结论是,实际装车产品的能量密度从100wh/kg提升到了250wh/kg,提高了2.5倍,实现了蓄电池领域百年来革命性的突破。
也是在欧阳明高做出上述结论的同一个场合,工信部部长苗圩同样给国产锂电动力锂电池给予了肯定,他给出的数据是,到2018年底,我国量产的动力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了265Wh/kg,成本控制在1元/Wh以下,提前达到2020年的目标。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成本下降了75%。
尽管欧阳明高和苗圩的数据略有出入,但是一个大方向值得肯定,那就是,在我国推进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从技术、成本、市场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衡量,锂电池是具有成为动力锂电池主流技术的潜质和前景。
而也正是依靠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配套,我国锂电产业已经在全球强势崛起,在曾经数码时代日中韩的排位中实现"大逆转",如今,排位已经成为中韩日。
在技术上,未来两年全球的共同目标是300wh/kg,而目前,我国公司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包括CATL、国轩、力神等多家公司已经做好储备。
在产量规模上,我国更是一骑绝尘,坐拥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配套规模上远远领跑对手。
GGII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装机总量为56.98GWh,同比上升56%,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其中,CATL以23.52GWh装机量排名首位。假如不出意外,CATL将超过松下,登顶全球装机量桂冠。
在成本上,三元电池成本降至了1元/Wh以下,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降至0.7元/Wh。
和此同时,锂电动力锂电池的十年成长之路里同样有"血淋淋"的教训,值得认真反思和调整。
在不久前召开的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包括万钢、苗圩、欧阳明高等都提及了2018年发生的一系列电动汽车起火事故,这其中,由动力锂电池引发的占到一半以上,值得全行业警醒。
安全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底线和根本保障。基于此,工信部做出的调查结果是,各方面对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等环节安全性问题的内在机理、管理相关相关经验等方面规律性认识还有待深化。
欧阳明高也明确提醒,随着高镍的应用,电池的热稳定性将会变差,未来安全性风险会更大,所以必须采取手段来预防安全性问题。
他给出的解决路径有两个,一是从电池系统的热机电设计和控制设计来防止诱发和蔓延。二是从改善电池本身安全性出发,要发展新型的固态电解质电池。
除了安全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近日的一个演讲中有关动力锂电池产业面对的问题做了集中分析,这还包括:关键技术研发仍需加强、产量结构性过剩仍然存在、上游材料短缺成为严重制约因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人才短缺等多个严峻挑战。
产业发展面对的上述问题不解决、不突破,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基于此,辛国斌有关工信部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先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做了详细介绍。
一是加强安全监管,把好产业发展安全关。安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时刻念好安全这个紧箍咒,强化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主体责任,保障关键材料、单体系统、整车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和使用。同时还要加快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动力锂电池一致性抽检,继续加大使用环节的安全常识普及及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三元电池的比能量和循环寿命,加快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工程化研究,要重视燃料动力锂电池发展,加强燃料动力锂电池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力争跟上甚至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在做好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快成套装备和大规模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三是要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市场规范发展。要建立动力锂电池产量预警机制,引导产业理性投资和发展,鼓励优势公司和产品加快走出去,同时也要强化行业自我管理,发挥动力锂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服务平台用途,继续做好行业自律工作,引导公司有序发展。
四是要统筹资源布局,完善产业供给体系。动力锂电池市场空间巨大,可以说谁掌握了上游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要按照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利用,动力锂电池公司联合起来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和全球资源的投资布局,推进构建资源安全供给体系。
五是要抓好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利用,促进行业绿色发展。要确保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统筹推进和完善覆盖动力锂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回收利用体系。同时要加强拆解回收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梯次利用的商业化步伐,推动建立回收利用市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