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年,正极材料行业愈发处境艰难,企业面临着“生死”考验。
(本文来自:高工锂电,ID:weixin-gg-lb)
终端新能源车市场增速放缓、电芯价格跌下0.4元/Wh、电池制造极致降本等产业链连锁反应逐渐传导至正极材料端。
三元材料方面,受到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价格战、海外磷酸铁锂路线切换的影响,其市场份额或进一步被挤压。
磷酸铁锂方面,则面临着价格或“击穿”成本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某头部电芯厂2024年上半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招标活动中,中标价格均较低,加工费下行10%至1万3千元左右,对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带来极大的挑战。
当锂电正极材料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企业开始纷纷寻找多元解法降成本、促盈利,“熬过”新周期。
此外,近期碳酸锂市场回暖、镍钴锰价格小幅反弹,或重振整体产业链及正极材料企业决心。
业绩“过山车”跌至谷底
近几年,正极材料企业的净利润可谓是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
此前2022年上下游大幅扩产、订单攀升带来的亮眼业绩表现,如今已成为净利润同比下跌、由盈转亏的“罪魁祸首”。
根据各家企业披露,正极材料盈利能力下跌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面,受原材料价格、供需矛盾等因素影响,正极材料价格走低,以及加工费价格持续下行。
在产能过剩、下游订单骤减的情况下,企业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叠加企业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后固定资产折旧、人工成本、摊销费用等固定支出增加等因素,单位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另一方面,在此前扩产潮企业巨额囤货的背景下,2023年锂盐及金属价格的下跌,企业存货跌价准备同比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了净利润的同比减少。
这在磷酸铁锂企业的2023年业绩预告体现得尤为明显。随着碳酸锂价格由60万元/吨“断崖式”下跌至8-12万元/吨,多家企业盈利走向亏损。
三元材料方面,行业亏损率明显低于磷酸铁锂行业。由于三元环节技术含量较高,下游客户产线固定,即使让出40%的折扣系数,仍可保持盈利。
除了业绩不及预期外,正极材料还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风险。由于下游电池厂家处于强势地位,导致正极材料厂家的回款质量差,回款周期长,在库存高位的背景下,企业现金流吃紧。
高工锂电了解到,想要改变正极材料当前困境、重振市场信心仍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业内人士称,预计正极材料行业2024年上半年盈利见底,加速产能出清,2025年供需格局将得到改善。
短期来看,尽管3月以来碳酸锂价格有所上升、镍钴锰价格小幅回弹,下游高排产预期仍存在不确定性,正极材料企业战略重心仍以“降本”为重心。
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在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战争”中,电池成本降低成为关键。业内人士透露称,2024年电池材料成本还有30%的下降空间。
其中,作为占据电池成本40% - 50%的正极材料,2024年预计占比要下降到30%。
高工锂电了解到,目前通过正极材料企业主要通过生产方式降低能耗、合理进行产品布局以及上下游一体化布局三种途径进行成本控制提升利润。
其一,在正极材料行业逐步走向大宗材料加工方式的背景下,企业通过与上游设备厂商配合降低单位产能生产能耗。
如锂电正极材料头部设备厂商合肥恒力向高工锂电透露道,在窑炉烧制阶段,产线通过技术升级与应用,可实现单位产能生产能耗的降低。
目前,合肥恒力六列三层辊道炉可实现产能提升10%,能耗仅提升5%;四列四层辊道炉可实现产能提升100%,能耗仅提升50%。
另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也是实现生产能耗降低的重要手段。在制造装备大型化、产线规模化的趋势下,数智化手段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调控利用资源,降低生产能耗从而提升加工利润。
其二,在产品布局上,锂电正极材料企业通过下游市场趋势谨慎进行项目投资建设,以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要生产对象。
磷酸盐系方面,相关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的开工扩产情况仍以磷酸锰铁锂等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主。
三元材料方面,为更好地满足下游新能源车对电池快充及降本的需求,中低镍高电压产品会成为企业生产主流。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NCM523、NCM622产量分别同比上涨45.4%、58.7%。
其三,正极材料头部企业产业一体化布局加快,通过压缩上游原材料成本助力企业最大程度实现成本降低。
如湖南裕能为加快“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循环回收”产业一体化建设,已在贵州进行了磷矿资源布局,并建设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
容百科技基于“新一体化”战略布局,已经在北京、浙江、湖北、贵州等地投资布局建设了生产基地,同时还在韩国布局了废料回收、前驱体、正极循环产业链;
万润新能为推动磷酸铁完全自供目标,进一步向上游原材料延伸。目前已与保康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磷酸铁锂循环一体化产业园项目协议书》,拟在襄阳余家湖保康工业园和襄阳保康磷化工产业园投资建设磷酸铁锂循环一体化产业园项目。